top of page

後埤社區

宜蘭壯圍鄉

計畫簡介 ▍

我們相信,獨立書店可以是一場紮根於「生活」的有機行動,而「閱讀」可以發生在任何場域!城鄉潮間帶將走出現有空間,透過主題書展和講座,將書店帶進社區。

2020/8/26(三)下午3:00

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將來到後埤與大家分享《黑潮漂流》,這本書記錄了他數年前隨著黑潮漂流100個小時的壯舉,過程更於去年拍成紀錄片「男人與他的海」,究竟他為何要這麼做?這過程中經歷了什麼?曾經當過討海人的廖鴻基老師,在海上這數十年來的心路歷程,將在8/26的講座向大家娓娓道來。

廖鴻基

1957出生於花蓮市,35歲成為職業討海人。1996年組成尋鯨小組於花蓮海域從事鯨豚生態觀察,1997年參與賞鯨船規劃,並擔任海洋生態解說員,1998年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,任創會董事長,致力於台灣海洋環境、生態及文化工作。

榮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類評審獎、聯合報讀書人文學類最佳書獎、1996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、第一屆台北市文學獎文學年金、第十二屆賴和文學獎以及2006年巫永福文學獎、2016年花蓮文化薪傳獎。

出版作品包括《海童:一本漂流的想像誌》《大島小島》《漏網新魚:一波波航向海的寧靜》《飛魚.百合》《討海人》《鯨生鯨世》《漂流監獄》《來自深海》《山海小城》《海洋遊俠》《台11線藍色太平洋》《尋找一座島嶼》《漂島》《腳跡船痕》《台灣島巡禮》《海天浮沉》《領土出航》《後山鯨書》《南方以南:海生館駐館筆記》等。多篇文章入選台灣的中學國文課本及重要選集,以其書寫的取材廣闊與描繪之幽深,自成一格,影響深遠。

後埤社區介紹 ▍

後埤社區是位於宜蘭壯圍鄉海岸中段的一個小村落,波瀾壯闊的太平洋、遠方的龜山島、養殖魚塭、花生田、沙丘以及沙灘,描繪出後埤的樣貌。

這裡曾是一個繁榮的漁村,除了水稻生產之外,村民擅於沿海捕魚,在海岸沙丘種植花生。隨著豐盛漁獲帶來財源,原有的土竹屋在民國60年代陸續現代化,當地人稱「白金厝」,也是村民口中「靠海吃穿」的寫照。在捕魚興盛的年代,這裡擁有五座罟船,村民組成牽罟隊,只要聽見專屬的「螺」聲響起,便放下一切、聚集到海邊,乘著小船向海行駛,海上佈網、灘地拉網、齊聚分魚,乃至在魚寮大鍋煮魚、大篳曬魚…;便是當年全村總動員的牽罟風景。

在民國70年代,政府鑒於本地屬於易淹水的低地,稻作常因水患而欠收,於是協助村民將稻田轉作養殖漁業。無奈養殖技術未能克服瘟疫,不下幾年便紛紛停產,如今有大約五成魚塭閒置。由於回復農田地形的代價過高,加上土壤已然鹽化,以致不利於重新復耕、土地失去經濟價值,成為後埤人最深的痛。

進入到廿一世紀,後埤社區在民國99年開始嘗試社區營造。經過10年的努力,現在有了強壯的社區組織,由一群主力幹部常態培訓、帶領著數十位志工,參與者多為60~80歲的長者。他們嚮往「在地安老」的晚年,因而每天走出家門,聚集起來一起勞動、一起學習,也享受著一起創造出來的每一個成果,更讓我們看到「黃金人口」的神奇與力量。

現在的後埤,有著親手打造的長青食堂、樂齡學堂,以及,得以覽望「蒼海桑田」的瞭望台,象徵土豆傳統的土豆窯(烤窯),還有,活化破敗魚塭的漂浮舞台、展現牽罟文化的故事館…。近三年,更有一方鹽化魚塭,在眾人的共議共作之下轉型經營「漂浮農場」。

這次,城鄉潮間帶推出全新的閱讀計畫~進擊的書店!讓書店走進社區,讓我們跟這些每天都忙到不行的阿嬤、阿公們,一起動起來!

bottom of page